当前位置:开云官方在线入口 公司文化 文化园地
在心底种下一片星辰大海
时间:2019-01-09 浏览次数:
在心底种下一片星辰大海
信息来源:中国矿业报社 
      大海上的清晨静谧而美丽。偶尔海风吹过的波澜,转瞬之间,便消失不见,然后四周又归于寂静。海面上一览无余,有的只是海天一线的壮阔。朝阳从云层中露出了头,努力地透过云层,将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海面上,平静的海面一下子有了朝气……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副主任、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邱海峻说他最喜欢的便是这样的海上清晨。在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上工作的日子里,他每天都要习惯性地先眺望这海上的日出。在他看来,即使是与北京的家人相隔2000多千米,但彼此一抬头,看见的总是同一轮朝阳。
      从茫茫大陆到星辰大海
      其实,邱海峻与海洋的相遇来得很晚。他2003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先后在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从事地质调查工作。从求学到工作,他跟油气地质打了20多年交道。直到一纸调令,改变了这一切。
      2015年底,邱海峻突然接到任务,组织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工作。在此之前,邱海峻对“可燃冰”只闻其名,却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可燃冰试采团队的一员。从陆地到海洋,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可燃冰试采又是一场关乎未来能源格局的重大战役,邱海峻深知,此次“出海探冰”会是困难重重。但是,留给邱海峻转变身份、适应新工作岗位的时间并不多了。
      2016年5月6日,广州海洋局成立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具体推进试采相关工作,下辖地质、工程、模拟、测试、综合5个工作小组。邱海峻任试采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可燃冰攻坚战的集结号已经正式吹响了!
      从知其所以然到造其然
      既来之,则干之。
      邱海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可燃冰试采的准备工作中。本次试开采的是分布于泥质粉砂地层中的扩散型水合物,储层埋藏浅、厚度薄、饱和度低、渗透性差,试采面临的难题重重。
      面对“日产10000立方米天然气、持续产气一周以上”的目标,邱海峻明白,前期井位选取工作至关重要。在接到召开试采井位论证会通知后,他迅速组织骨干认真研究前期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调查的成果,在短短的10天时间内,成功锁定神狐海域W11-W17和W18-W19两个矿体,并优选了4口试采井,对目标层段进行了重点描绘刻画,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水合物二次成藏模式。
      井位选取关乎试采成败,邱海峻深感压力山大,指挥办先后到东方物探、CGG、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中石油浙江分公司、南京大学等单位调研,并多次邀请各方专家,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反复论证优化井位。事实证明,井位的精准选定为后期工程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也为最终的试采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16年7月至12月期间,指挥办进入了任务最繁重的准备阶段。邱海峻与同事们先后走访了中海油、中集等单位,先后调研兴旺号、中海油981、蓝鲸1号等平台,最终优选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蓝鲸1号作为试采平台,同时还分派人员跟随辉固航海者号钻探船,现场跟踪工程地质调查情况。
      2016年10月~12月,工程设计及平台建造进入关键阶段,邱海峻又带领指挥办的同事们兵分几路,跟踪平台生产作业准备、钻井技术、人工举升、完井防砂和现场测试等模块。40多天来,他冒着严寒,足迹遍及北京、天津、烟台和敦煌,舟车劳顿,实地掌握了工程准备最新进展,顺利完成了工程详细设计的优化,保证了平台的按时交付。
      一簇火苗点亮南海神狐海域
      2017年,可燃冰试开采被列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五大地质科技攻坚战之首、“一号工程”。
      从3月20日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前移至蓝鲸1号平台,到5月10日火炬臂第一次点火,在这50多个日日夜夜里,用邱海峻自己的话说“就像南海上的风浪一样忐忑不安”。这种不安,不仅是对试采结果的难以把控,还有来自外界的压力。但随着工作的逐渐推进,他和同事们也慢慢地有了底气。
      既干之,则干好之。
      项目组勇往直前的底气,来源于中国可燃冰在长达20年的不懈探索中积累的科学经验,来源于中国自主建造的、代表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最高水平的钻井平台,来源于项目组分析的上千组来自试采站位的沉积物样品、开展的50余套降压方案的模拟工作……
      5月10日,火炬臂点火成功。经过测试,产气量最高时达到了3.5万立方米/天,整个平台都沸腾了。要知道,项目在设立之初最开始定下的目标是3000立方米,最后几经调整,最终定下了“日产万方、连续一周”的目标。日产3.5万立方米的产量,是谁也没有想到的,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邱海峻强压住内心的激动,调整好情绪,开展后续的工作。因为他清楚,最终的目标是连续稳定的产气,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达到要求。
      天道酬勤。
      5月18日,可燃冰试采第8天,累计产气超过12万立方米,最高产量3.5万立方米/天,超额完成了“日产万方、持续一周”的目标,我国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宣告成功!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盛赞“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消息一出,世界震惊。
      因为此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不仅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
      5月15日,日本宣布第二次试采由于出砂问题再次中止。在可燃冰领域,中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不曾在黎明前的灰暗中迷茫
      大海包罗万象,但也波涛暗涌。
      6月20日凌晨3点钟,邱海峻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等待,在漫漫长夜;认知,遥远又煎熬。探索之路如此漫长,认识新规律如此艰难,希望转机就在不远处,相信曙光就在前方”。
      那时,试采平台刚刚遭遇今年第2号台风“苗柏”的正面袭击。尽管在此之前,项目组已经做好了应对部署,召开台风专题讨论会,分析台风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的风险,完善台风应急部署程序及应对措施,确保人员、设备安全。但是最大风力达到11级的“苗柏”还是造成平台电泵电缆损坏,使得生产失去排液途径,这将会导致井下随时可能因出水问题而停产。在此危急时刻,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定启动气举排液备用方案,服务公司CPOE积极配合,迅速组织调运连续油管及制氮设备,在井下大量积液之前,成功衔接,确保生产过程连续平稳。
      除了台风这样的突然访客,其实平台上每一天的工作都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如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所说的那样:“试采面临三大难点:一是无经验可循;二是储层开采难度最大;三是没有专用设备和材料。”中国的可燃冰试采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是创造纪录的,是自己摸索尝试的。
      中国让可燃冰开采由理想变成现实?
      截至2017年7月9日下午14时52分,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万立方米;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中国天然气水合物长达20年的不懈探索中,先是老一辈的地质科学家们败而不馁、挫而弥坚,不断探索尝试,直至首次钻获实物样品,首次证实超千亿方级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后有年轻科研人员开拓思路,锐意创新,最终让可燃冰这个落后的科研项目,通过二十年的弯道超车,实现领跑世界的逆袭。
      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数十年科技创新的精神一脉相承,在能力建设方面的不断探索,终于在这个夏天,收获了果实。
      邱海峻说,最初喜欢在大海上抬头仰望,是想与家人一同分享这一轮朝阳。朝阳代表着朝气与希望,每一次看着它冲破云层,也能带给自己无限的动力。但是时间久了,其实自己最喜爱的是遍布星光的大海。在自己每一次独自观察火炬臂、检查阀门的夜晚,伴随着自己的就是海上的涛声和闪闪的星光。
      他总会想,孤独终将过去,黎明还会远么。